家庭养老床位方案
“家庭养老床位”概述
“家庭养老床位”是指在养老机构的支持下,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桥梁,根据老人的意愿和需求,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及智能设备安装,并提供专业照护、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通过智能床垫、人体感应小夜灯、呼叫器等智能设备,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机构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可通过呼叫器一键呼叫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使老年人能够在家中享受照护服务,类似于将养老机构的床位与服务送到家中,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家庭床位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专业化,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机构养老中,普通床位大量闲置,而失能、失智床位短缺;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居委会组织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
2019年,民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2021年6月18日,民政部发布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将加大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力度,扩大试点范围,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在此背景下,如何整合资源、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优化,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成为了“家庭照护床位”的发展方向。
家庭床位服务对象
1. 半失能、失能老人—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提供照护计划制定、身体护理、生活照料、营养咨询与膳食服务、个人清洁卫生、心理慰藉、康复训练、医疗护理、远程响应、紧急援助等服务。
2. 政府兜底老人—政府购买型家庭床位服务
将享受政府购买基本居家养老服务的政府兜底服务对象,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型家庭养老床位,由养老服务机构与其统一签约,提供专业家庭床位建设与照护服务。
家庭床位建设内容
1. 适老化改造
为老人的居住空间进行地面防滑、安全扶手加装等改造,打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2. 智能化改造
服务机构为老年人住所安装必要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设备,如防走失装置、紧急呼叫器、烟雾/煤气泄漏/溢水报警器等,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3. 床位实时监测
依托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实时掌握老年人身体变化和上门服务情况。根据老年人或家属同意,提供视频通话并提供紧急援助。
4. 专业照护服务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个人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定期巡访等专业服务。
家庭床位建设流程
1. 申请审核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根据民政部门公布的家庭床位服务机构名单,选择适合的服务机构,机构对通过审核的老人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关服务。
2. 服务需求及能力评估
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申请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时,身体状况的评估由民政部门、医保部门提供。
3. 适老化改造和智能设备安装
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照护需求和居住空间条件,与家属协商后进行适老化改造和智能设备安装,确保床位服务的顺利开展。
4. 家庭床位服务开展
服务机构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合同,提供家庭床位服务。
家庭床位服务内容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 生活照料
• 个人护理
• 康复护理
• 医疗保健
• 精神慰藉等
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包。
家庭床位保障措施
1. 服务供给保障
根据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建立账户服务包,确保服务质量和便捷性,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
2. 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保障家庭床位的建设与运营。
3. 宣传保障
强化政府宣传和督促落实,常态化推广宣传,增强社会关注度。
4. 风险防范保障
制定风险预案,确保服务安全。紧急情况下,服务机构会提供24小时应急响应。
5. 网络及系统平台保障
网络运营商保障服务所需网络畅通,确保数据传输和风险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
家庭床位服务考核机制
1. 服务机构考核内容
包括服务能力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估等,确保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 服务质量控制及机构退出机制
对服务不到位或违规行为,民政部门将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确保服务质量。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